Wednesday, August 29, 2018

香港女孩到大陆求职模拟新娘 弄假成真被骗结婚

近日香港一名21岁女性到中国福州参加婚庆司仪求职培训,结果"被结婚"成为新娘。此事引发外界对假结婚新骗局的关注。
事主为香港21岁女性,今年五月她在 的求职群组,看到一则招聘化妆学徒的广告,广告声称“中三(初中)学历亦可、毋须经验、免费培训”。事主随即应聘,但被游说做婚庆司仪。

6月事主在香港接受为期一周的免费培训。上课期间,她曾被要求去香港的律师楼签署文件。在告知家人后,家人质疑背后动机。“老师”便告知,不需亲自签字,可以把回乡证和身份证交予对方,帮忙代办行政手续。事主身份证件“失踪”两小时。
培训完成后,“老师”要求她到中国福建省的福州实习,并且做模拟新娘的结婚过程,要考试达标后才能成为司仪。
在模拟的过程中,她在福州市与一年龄相若的中国籍男子签署“申请结婚登记声明书”。事主误以为声明书是模拟的一部分。她曾有怀疑,但在“老师”软硬兼施地劝说下最终签字。
回港后,同行的4到5位"同学"中,有一位发现模拟结婚实为真结婚,女事主遂于六底到福州市民服务中心查询,中心影印一份结婚证副本给她。
一位中国律师对 中文记者表示,只要有结婚证,就具有法律效力。但目前并不知结婚证的原本在何处。
事主在近日的新闻发布会上称,有些文件并不由她亲自签署。
事主其后于香港报警,也无法联络该公司及其余同学。
事主也向香港工联会求助。工联会权益委员会主任唐庚尧向 中文记者表示,警方因为缺乏足够证据,现在只有单方面证供,所以没能跟进案件。
唐庚尧介绍,没有损失钱,但对事主产生很大的心理创伤。“很多事表面看起来没输,但自己最好的条件被别人利用。前香港《经济日报》曾报道,港女与居于深圳的内地人“结婚”可赚8万元,如“丈夫”居于较远的福建、海南岛,更可多赚一万元。中介对记者表示,有律师代办“结婚”仪式,不用“假妻子”操心,对方会先付4万元,其后3次往内地办证,每次付5,000元,成功申请“丈夫”来港定居便可收尾数。
“假结婚”的案例中,内地居民与香港居民“假结婚”后可取得赴港证件。
近3年来,香港政府入境事务处就1,542宗怀疑“假结婚”个案展开调查,共3,010人被捕,296人被检控定罪。这些人包括“假结婚”者和中介人,其中绝大部分人被判监禁,刑期从4个月至24个月。
传统作案手法包括不法集团透过手机交友及即时通讯等程式、报章、网页以“搵快钱”(赚快钱)及“中港婚介”等字眼作招徕的广告,诱使他人参与“假结婚”。
但现在出现以招工的方式进行“假结婚”。
唐庚尧也表示:“我还是第一次见他们这种骗人的形式。他们进步得好快。(诈骗方式)很厉害,如果香港警方跟大陆警方不重视这个问题的话。我看还有很多受害的人(出现)。”
在本次21岁女事主求职被骗婚的案例中,涉及香港律师行伪造文件。但工联会称,关于下一步计划,仍在咨询律师团队意见,所以该律师行名称暂未被曝光。
对求职心切的年轻人,工联会有四点建议:

Monday, August 27, 2018

巴黎大会:协议在望 细节难调

90多个国家的代表团齐聚巴黎出席年度气候大会。各国代表团虽就达成气候协议取得共识,但就协议的细节还存有分歧。

大体上,巴黎协议将会涵盖所有国家2015年做出的减排承诺,也就是各国针对气候变化提交的《国家自主贡献预案》()。同《京都议定书》(各国达成的第一个强制减排协议)一样,《国家自主贡献预案》可能会以附录的形式出现在协议中;不同的是,它们将不具有法律约束力。

法国外交部长、本届气候大会主席洛朗·法比尤斯希望各国能在12月9日,即周三之前达成协议,以确保在本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年度缔约方会议闭幕日12月11日之前,能够将协议文本交付律师审阅并完成翻译定稿。对于法比尤斯这一要求,所有谈判代表的反应几乎都是不可置信。联合国气候会议向来以拖沓著称,会议开始之前,一些评论员就认为闭幕日将会延期至12月13日(周日)。

在各国最关心的问题上,大会依旧没有达成协议的迹象。对于以印度为首的发展中国家而言,他们关心的是发达国家为工业时代以来造成的碳污染已经支付和承诺支付的款项。发达国家关心的问题则是中国和印度等新兴经济体(越来越多的是印度而非中国)能够在何种程度上控制本国不断增长的温室气体排放。

稳步提升野心

在此次大会的主会场巴黎布歇尔机场,大家会听到有人谈论说双方都需要“提升野心”,即一方需要控制排放,另一方需要扩大资金支持。相比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这一论调已经少了些许对抗。会前,法国政府召集了主要国家的环境部长,随后又邀请各国政府首脑参加大会开幕式而非闭幕式,从政治上推动各国采取行动。但截至目前,法国忙碌的外交工作还未能在联合国气候会谈的两级世界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其他未能解决的分歧点都源于这些基本差异。巴黎协议包含的国家承诺有效期应为2020年到2030年。发达国家要求在2018年对这些承诺进行复审,以此确定其施行情况。而印度环境部长普拉卡什·雅瓦德卡尔则重申了自己早前的反对意见,认为应该在2025年之后进行复审。

反过来,发展中国家则希望立刻审核发达国家承诺的每年1000亿美元的融资。近期,经合组织一项研究称,发达国家已经支付了超过620亿美元的资金,但发展中国家对此并不相信。他们指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属的绿色气候基金(GCF)得到的承诺款项仅为103亿美元,而真正到账的资金比这一数字更少。发达国家认为新兴经济体国家也应向绿色气候基金提供捐助。对此,雅瓦德卡尔回应道:“这是可以的,但他们应该先把承诺的资金拿出来。”

在金砖五国(BASIC)集团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谈判代表团提醒大家注意经合组织给出的数字是如何计算的。“这中间存在重复计算,一切过程都不透明。他们(发达国家)说自己正在提供资金,但发展中国家却说没看到钱。”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说。

最不发达国家()、非洲国家集团、小岛屿国家联盟()以及易受气候影响脆弱国家论坛()成员国都对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国家继续争论可能带来的结果表示愈发担忧。他们有充分理由担心,巴黎大会可能只能达成一份约束力极小、毫无效力可言的共同纲领。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巴黎协议可能将会是一份概括性的意向声明,而一些重要细节可能会留待将来讨论。

围绕气候变化冲击造成的损失和破坏问题,情况也是如此。气候变化造成的损失和破坏包括农业减产,洪水、暴风雨和干旱等灾害频发且程度更加严重,海平面上升,以及降雨不确定性增加等。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由于害怕相关的诉讼案件,把与补偿和责任相关的条款从巴黎协议草案中剔除。实际上,协议草案现在仅谈到了气候保险问题。气候活动人士和最不发达国家虽不太可能会放弃,但似乎已经同意至少一年以后再讨论这一问题。

“气候正义”悄然消失

一直以来,发展中国家都在担心巴黎协议不够重视气候适应问题,而这些国家政府不得不适应已经十分严峻的气候变化影响。大会几乎没有任何决心要解决这一问题,联合国的适应基金也是空空如也。

大会可能会发布概括声明,提到气候适应的重要性,但很可能仅仅只是号召全球各国投资气候适应项目。印度政府最喜欢用的“气候正义”一词可能不会出现在巴黎协议之中。

一位来自发达国家的非政府组织代表将“气候正义”一词形容为“萦绕着这些谈判最古老的幽灵”。没有人对气候正义表示异议,例如为气候变化造成的破坏提供财政支持。但由于缺乏实现这一原则的机制,印度无法让发达国家把自己的豪言壮语付诸行动。

饱受批评的印度

此次巴黎大会上,中国拿出了控制本国温室气体排放的计划,因而受到发达国家智库、非政府组织和谈判代表的一致称赞;而印度则受到了强烈的指责,因为印度坚持要通过燃煤发电扩大电网覆盖面,从而使其目前还用不上电的3.5亿居民都能用上电。

几乎不可避免地,布歇尔机场走廊里大多数人谈论的话题都是,印度“缺乏减排野心”,弱化了巴黎协议的作用。对此,印度环境部长雅瓦德卡尔的回应是,“我们不反对气候变化,我们是来提出方案的”。

哥本哈根气候会议期间的印度环境部长伊拉姆·拉米什,现在是印度反对党议员,他上周在巴黎指出:“印度不是造成问题的元凶;印度人口占全球人口的17%,温室气体排放却仅占全球总量的6%,站在历史的角度上看,还不到2%。”

但他确实认为印度必须是解决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现在的趋势,到2030年,印度将会取代今天的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排放国。因此,印度必须参与问题的解决,否则只会带来更多问题。”

煤炭使用

“印度的立场显然已经发生了改变,这是因为印度国内环境的弱点在一天天暴露——冰川消融,季风变化,森林覆盖率由于森林中的采矿作业而减少,海平面上升,以及最为重要的公共健康受到影响。德里已经取代北京,成为全球受污染最严重的城市。”拉米什说。

印度在《国家自主贡献预案》中承诺,到2030年,清洁能源发电量将占全国发电总量的40%。但印度大多数规划者仍旧认为,未来30年间,印度的煤炭使用量将会是现在的2到3倍,以维持8%的经济增长。印度也意识到了自己可能会面临指责,所以在巴黎大会开幕日推出了国际太阳能联盟项目。这一举动虽为印度赢得了好评,但并没有阻止发达国家的吹毛求疵。这让印度代表团几乎没有谈判的余地。

而加拿大提出新的议案,建议把全球平均温度上升幅度控制在1.5摄氏度而非2摄氏度以下之后,谈判的余地将变得更小。新兴国家谈判代表正努力周旋,希望加拿大的提案只是一个意向性的目标,而非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承诺。目前这一问题还在谈判中。

法律关系

有关巴黎协议的法律约束力的问题目前也仍在谈判中。欧盟和小岛屿国家联盟积极提议协议应该对所有政府都具有法律约束力,这一点遭到了美国代表团的强烈反对,因为此类协议不可能得到美国国会的批准。因此,大会可能会通过不涉及具体承诺的概括性协议,以确保协议的法律约束力,而具体的承诺将会以附录的形式出现在协议中,采取自愿性质。

印度气候对话采访了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阿齐姆·施泰纳,问他如果满分为10分,他会给这样的协议打几分。他说:“如果各国的斗志够高,并且能建立每五年一次的复审机制,那我的评分大概在5到8分之间。”

Thursday, August 16, 2018

中国版三文鱼标准出炉 但虹鳟能否生吃还是说不清

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三文鱼分会”8月10日成立,成立大会上发布了由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联合多家企业制定的《生食三文鱼》团体标准,称三文鱼是鲑科鱼类的统称,包括大西洋鲑、虹鳟、银鲑、王鲑、红鲑、秋鲑、粉鲑等。
《青海日报》报道,《生食三文鱼》团体标准的发布填补了行业标准空白,“对于规范行业操作,保障产品质量,保护消费者知情权,促进三文鱼产业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报道称,该标准也对中国水产品中,对人类健康危害较大的寄生虫进行了严格规定。
《生食三文鱼》标准的消息一出,“虹鳟是不是三文鱼?”的话题再度热爆网路,虹鳟成了“食品界的网红”。
担心淡水养殖的虹鳟寄生虫超标的网民说 :“ 以后少吃生三文鱼片吧。”也有人说: “有点像奶粉……怎么也通不过之前的标准就把国内标准调低”。有网民不满表示:“既然虹鳟都可以变成三文鱼了,小龙虾怎么不能变龙虾?”
今年五月,中国官媒央视节目报道,青藏高原开始养殖三文鱼的历史已久,目前已经占中国三文鱼三分之一的市场。报道引发网民热议,网民质疑,青海养殖场内称之的“三文鱼”其实是淡水虹鳟,淡水鱼比海水三文鱼更有机率含有寄生虫,根本不宜作生鱼片食用。
根据中国官媒央视新闻的微博,在外国,一般定义的三文鱼(salmon)是大西洋鲑鱼,特别是挪威、智利、苏格兰、法罗群岛等地的大西洋鲑鱼,后来太平洋一些品种的鲑鱼也被归类为三文鱼。而在中国,“三文鱼”没有严格的定义,是一个广泛、模糊的概念,通常是鲑鳟鱼类商品的统称,而非一种鱼的科学名称。
三文鱼(在台湾多称鲑鱼)是数种鲑科鱼的通称。鲑鱼在淡水环境下出生,之后游到海水生长,成年后洄游到淡水繁殖。
三文鱼是广受欢迎的食用鱼。野生三文鱼生长周期长、捕获不易,因此价格高昂。大部分餐桌上的三文鱼都来自养殖场,养殖主产国除挪威与智利外,新西兰、加拿大、芬兰、美国阿拉斯加都是主要养殖三文鱼国家。
虹鳟学名  ,在动物学分类上属于鲑科  ,麻哈鱼属Oncorhynchus。原产于美国阿拉斯加山区的溪流中,因为鱼身侧有一条条类似彩虹的图样而得名。虹鳟在低温淡水环境中生长,所以能够在青藏高原等内陆地区养殖,虹鳟不会像鲑鱼一样在淡水咸水间迁徙。
专家对央视表示,所有海水鱼淡水鱼体内都可能有寄生虫。海水鱼的寄生虫种类较淡水鱼少,且海水渗透压高,寄生虫到人体内往往因为环境不合适而不会长成成虫。淡水鱼体内的寄生虫则比较接近人体生长环境。
根据中国媒体《南方都市报》调查,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三文鱼分会的会长是青海民泽龙羊峡生态水殖有限公司董事长,《生食三文鱼》团体标准主要起草人均是国内三文鱼养殖、生产、销售等产业链公司主要负责人。
网民质疑,标准由生产商来订定,有“球员兼裁判”之嫌。对此《南方都市报》采访“三文鱼分会”成员,他们称,标准由三文鱼产业链负责人起草是情理之中,因为三文鱼是企业产品,草案审核阶段,是由大学、科学研究院所的教授、研究专家把关,提出修改建议后,最终由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批准发布。
《南方都市报》采访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会长崔和,他表示,这次出台的《生食三文鱼》团体标准还有一个亮点,就是让消费者有“知情权”──“对产品标签作出明确要求,并标注原料鱼产地以及种名,让消费者清楚原料鱼来自哪里,知晓产品的商品名及种名。”
根据香港媒体报道,虹鳟的售价比三文鱼要便宜一半。从对比图看,淡水虹鳟生鱼片的肉色偏红色。海水三文鱼偏橙色。虹鳟体型较小,一条约重4至5公斤,鱼肉口感较实、少油、味道也比较淡。三文鱼至少重10多公斤,肉身较滑,脂肪含量较多,口感较肥腻。
将海水三文鱼放置在摄氏负20度,连续冷冻24小时,或是在摄氏负35度下,连续冷冻15小时,都可以杀灭鱼体内的寄生虫,但用此法是否能杀灭淡水虹鳟的寄生虫尚未有实证依据。
因此央视建议,虹鳟生吃有风险,但口感适合煎烤,“所以充份做熟就能放心吃。”
虽然网民质疑淡水虹鳟感染寄生虫比例较高,但海水三文鱼也并非毫无风险。
美国疾病管制中心( )2017年曾发表报告,称阿拉斯加的野生三文鱼体内被验出日本绦虫,任何从美国太平洋沿岸捕获的三文鱼,都有感染日本绦虫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