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anuary 28, 2019

从渤海到青海:汪永晨的黄河行走日记

我的司机告诉我,他原来就是穆伊纳克的渔民。十几年前,他咬牙变卖了渔船和家当,搬到努库斯,重新开始,后来才成为一名司机。他总结着自己的一生:他一辈子经历过两次巨变。第一次是苏联解体,那意味着国家和身份的转变;第二次则是咸海的消失,那意味着过去几代人的生活方式不得不就此终结。

那天中午,他带我去当年的邻居家吃饭。戴着头巾的女主人端出饭菜,然后悄悄退出了房间。她的丈夫也离开了这里,在别的城市打工挣钱。

午饭后,我们一起走到庭院。那是秋天最后的时光。一排排西伯利亚大雁,正在空中变幻着队列,准备飞往南方过冬。我们静静地看着大雁,想象着它们一路的飞行。然后,我们都不约而同地掏出手机,开始对着天空拍照。 很多中国人视全长近5500公里,从西到东贯穿中国北方的黄河为母亲河。在古代,黄河边的冲积平原为华夏文明奠定了经济基础。

今天,饱受缺水困扰的黄河,除了支撑流域内的农业生产,还需要为高耗水高污染的工业园区提供水源,并且承受着它们的污水排放。

从2010年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资深记者、环保主义者汪永晨每年都会组织一场沿着黄河逆流而上的长途旅行。这场旅行的目的是见证、记录和曝光黄河沿线的生态环境危机。参加这场自驾旅行的除了环保志愿者,也包括媒体记者。

汪永晨计划连续十年每年走一遍黄河,从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工业城市东营的黄河入海口,到人迹罕至的青藏高原黄河源头,记录下母亲河生态环境的十年变迁,特别是水污染状况。

而这十年同样是环境保护在中国政治体制和经济社会生活中从弱势走向主流的十年。2013年和2015年,中国先后颁布治理空气污染和水污染的两部专门法律;同年,十个国家公园开始逐一建立;2018年,环保部升格为生态环境保护部,管辖范围扩大。

这些变化多大程度上渗透到了黄河?汪永晨2017年的的三篇黄河旅行日志记录下了一些她所目睹的艰难的改变。


黄河,现在基本是中国环境现状的缩影,其源头位于青藏高原,受全球气候变化的严重影响;中游过度开发一度造成断流,如今依然缺水;下游至入海口化工企业林立,没有经过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河水造成污染。

“黄河十年行”希望用十年的时间,记录我们的母亲河十年间因全球气候变化,因国人致富的渴望而带来的变化。当然,也希望这些记录能产生影响,让信息公开、公众参与,推动社会进步。

2017年8月16日清晨,我们从北京出发,至黄河入海口山东东营,开始溯黄河口至黄河源青海省约古宗列的考察之旅。这是“黄河十年行”的第八年。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